约4400字。
高考散文的特点及解读方略
边境 王征
现代文阅读多年来一直是公认的高考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两点较为主要:一是文学作品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答题既涉及理解、鉴赏,又涉及表述,训练很难系统适度;二是命题的文本选用没有客观标准,难易的差异很大,题目的设置与表述也缺乏科学的规范,设题指向多有不明。结果学生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拿不到分,导致许多师生对此采用了“放弃训练、考试撞运”的态度,这不仅影响高考成绩,更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唯其如此,对高考散文阅读的认识,在复习中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文本特点
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是阅读题命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文本的内容品位及难易程度不仅直接关系着试卷的水平、风格及检测的信度与效度,更是课程理念、教学导向的直接体现。
“高考散文”,比教学及生活中“散文”的范围要小得多。它起码要符合下面几个条件:
A.字数在千字左右;
B.难度适合区分高三毕业生阅读水平;
C.有一定文化含量,有良好的价值导向;
D.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2006全国高考共17道散文题,其中优秀考题,都表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要说的是文本的难度。散文文本的难度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文本过难过易都会影响选拔的区分度,复习中也没有训练价值。散文文本的难度首先表现在内容上。文章浮浅幼稚、主旨一目了然不好;但过于艰深奥涩、玄虚空灵也不好。高中毕业生既不是初中生、也不是大学中文系学生。18岁的年龄、高中的学历,应该是高考散文选择的立足点。其次文本的难度也与其使用的表现手法有关。有话直说就相对容易;含蓄隐晦就相对较难,如果是使用了象征荒诞的手法那就更难理解了。
再说说文本的文化含量和价值导向、优秀的高考选文内容积极健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反映了优秀知识分子在历史前进中的追求与反思,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文化积累与认识水平。相比之下,有些选文内容陈旧,浮浅矫情,既不和利于水平检测,更不会产生有利于心灵成长的阅读导向作用。
最后说说选文的文学性。散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些议论性很强的随笔,也是散文。但高考第四板块承担的任务是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这里有理解、也有鉴赏。议论性过强的文本,本身没有什么鉴赏点,难以承担鉴赏能力的考查。因此,高考散文的文本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即有文采、有表现手法使用的艺术魅力、在这一点上,2006年各地高考试题比2005年试题明显增强,应该说是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
下面列出一些近两年得到普遍认可的试题文本,它们既有较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