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注重对作文文本作分析指导,而忽视对写作主体写作心理和写作规律的研究,这是中学阶段,
特别是高中阶段写作训练中依然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中学生作文教学往往重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要求的作文训练,而忽视了中学
生特有的写作心理和一般写作规律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探究中学生写作心理与写作规律之间的矛盾关系并寻求协调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心理;写作规律

  由于作文教学的种种病因,导致了当代作文教学出现“学生作文难,作文教学差”的问题,使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水平和学生作文水平长期
以来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据有关调查,中学毕业生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数不到8%),这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许
多作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进行了研究,写了许多文章,揭示了写作的心理和写作的规律。学生的作文学习,教师的作文教学,应该懂得并
初步掌握这些理论,运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和作文教学,以摆脱作文训练的盲目性。

一、探究中学生写作心理与写作规律之间的矛盾关系。
“作文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极富创造性的心理过程。那么,惟有对写作心理作过细的分析,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建立在扎扎实
实的基础上。”
1、中学生的写作心理特点
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
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学生把作文视为“苦差”。
过去数十年间,中学作文的教学没有认识和重视中学生写作心理和写作规律,作文纯粹是一种语文作业,就是老师出题,学生审题作文,毫
无趣味可言,枯燥无比,学生丧失了作文的兴趣,大都产生了怕作文、恨作文的心理。
中学生写文章,先审题,再确定主题,然后根据文章立意选择合适的材料,这些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接下来就是进行文章轮廓、结构布局
的安排,最后是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所以中学生普遍的写作心理过程是:“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
2、写作的一般心理程序规律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文章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作文教学,往往
注重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的训练,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
因而下笔时, 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
实际上,写作起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强烈、特殊的感受。感受是一种认知情感,即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某种现象、某件事情、某个人物
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感觉、感触。正是这种强烈感受激起了个体的写作兴趣、产生了写作动机。路遥在就《人生》创作答读者问时说过,他
的作品,好多是因为引起了他感情的强烈震动,才开始去找寻合适的表现他这种感情的方式。如1961年困难时期他上初中后,那时他在的那
个班是尖子班,班上都是干部子弟,就只他一个农民儿子。他受尽了歧视、冷遇,也得到温暖和宝贵的友谊。这给他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
这种感情上的积累,尽管已经很遥远,但总想把它表现出来。
正是具有这种“强烈震动”,这种“积累”,才“总想把它表现出来”,促动作家一吐为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