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000字。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创作:山东省北镇中学 高胜军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菩萨蛮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赏析>
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 。全篇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 ,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自己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全词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词人在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 ,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 ,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在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在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2.背景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他的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父”通“甫”)
2.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分数的表示法。今:数词)
②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不平常。今用作副词:很,十分)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至”是“到”,“于”介词,引出下文的地点。今:表提及)
④于是余有叹焉   (古:“于”介词“由”,“是”代词“这种情况”。今:合用为连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3.词类活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屋定居,名词活用作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名词活用作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用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形容词用作动词   名:
说明白,名词活用作动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
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常在于险远     (险远:路途艰险遥远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一词多义
名: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说,说明,名词用作动词)
然:有穴窈然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然视其左右                   (然而,连词)
观: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