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2004版)
理 解(B) 分 析 综 合 (C)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浅易文言文的标准:
(1)词汇为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
(2)语法结构为常见文言句式,一般性词类活用,典型的文言虚词用法;
(3)文章体裁是叙事形式(以写人为主,多为传记性文章);
(4)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对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要求较少;
(5)文章的整体风格属于典范作品(全国卷多取材《二十四史》,题材多是关于为人、为官、为学三方面,反映的内容多是忠、孝、节、义之类,人物皆为正面形象)。
二.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把握
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的“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常见实词”,应当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1. 考查内容:
①多义词
沛公不胜杯杓(shēng禁得住、能承受) 上下
上下同欲者胜(胜利v.) /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利n.)
胜 此时无声胜有声(超过)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注:2002版的《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高中生应掌握的常见实词有120个(其含义归纳见附录四),原语文课本中共列了340个,根据十年的高考统计,在所考查的50多个实词中,有40多个是上述词语表中所列,特别是多义词(即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爱”,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两个含义与今不同,“停车坐爱枫林晚”/“但坐观罗敷”中的“坐”作“因为”解;“何坐?坐盗”中的“坐”作“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②特殊含义的词
全日制高中语文课本附录里附有常用文言实词,这些词应该是我们复习时关注的重点。同时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