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800字。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琵琶行(并序)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全诗的结构。
2.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学习障碍】
1.课文相关资料及字词联想。
1.怎样品味诗歌意境?
2.对音乐描写的技巧和欣赏方法。
【学习策略】
一、障碍突破之策略一:积累法
1.课文相关资料
(1)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邽(ɡuī)(现在陕西省渭南县东北),生于河南新郑。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zhōu zhì现改周至)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谏官)等职。他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与此同时,他又于“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刺史为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贬谪后的第二年秋天。后升任忠州刺史、杭州太守、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锐气大减,思想消沉,过着半退隐的生活。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歌行
古体诗的一种,与乐府相近。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形式富于变化。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2.字词联想
(1)字音联想
悯(mǐn)然    红绡(xiāo)    银篦(bì)    悄(qiǎo)无言
(2)词语联想
二、障碍突破之策略二:诵读法、再造意境法
第一步,诵读指导,整体感知。
诗的开头共有四联,第一联和最后两联用的是入声韵,只有第二联用了平声韵;结尾三联全用入声韵。这就显示了全诗的基调:凄凉、压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