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20字。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
从化市神岗中学 涂汉雄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与他的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大凡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人,如作家、诗人总是具有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虽然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一定是培养作家和诗人,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语感,即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就是感受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隐含的丰富意义。以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词语为例,人们对词义的理解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词的原义的理解,是静态的,可以通过查词典来了解它。掌握词语的静态意义,这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最起码的要求。但在许多时候,同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的并不是原来的意思,如果用词典的意思去解释,它是不准确的,这就是对词语理解的另一种情况,即词语的动态意义。理解词的动态意义,应该说需要一种能力,就是本文所指的语感能力。如《我的教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这里“狡猾”一词的意思,虽然不能用词典里的原义“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去解释理解它。具有一定语感能力的学生,会联系整个语言环境去理解它。原来这“狡猾”表现的是一个小学生受责备时揣测老师的心情,衡量自己过失的心理活动,含有机警、天真的意思。语感能力强的学生还会揣摩出这“狡猾”还把一个小孩当时复杂、纯真的心理表达得极为细腻。在这个语境中“狡猾”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从感情色彩上说,恰恰贬、褒相反。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两句表现一个小学生对老师真挚感情的句子:“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着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这两个“默默”在两个不同的句子中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都是表示情状的副词,但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前者包含着对教师的仰慕的心情,而后者则隐含着一个小学生对一位关心自己的教师的依依不舍的深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感受力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词语的教学存在着两种有悖于进行语感能力培养的倾向:一种是过分注意静态词语的教学。讲课时花较多的时间去解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