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试论语感的特征和语感能力的培养
广西宁明一中:陆江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我国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丐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创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中,越来越关注“语感教学”这一新话题,并与现代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联姻,试图以此为突破口,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开拓出一个当代语文教学的“语感”新热点。

  什么是语感?作为定义,不同场合有不同解释,目前尚无明确的科学界定,这里先列举有代表性的五例。
  叶圣陶认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①]
  李珊林认为:“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②]
  王尚文认为:“主观的语感源于客观的言语,主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人的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③]
  李海林认为:“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即指句子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依赖于句子以外的因素而又包蕴在该句子内)的一种深刻的直觉。”[④]
  杨炳辉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语感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直觉中潜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同时了解本质。”[⑤]
  以上阐述分别从语用学、教学论、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角度来描述、分析、探讨语感,提法迥异,有所侧重,但归纳起来不难发现: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感性中粘附理性的悟性;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尽管准确地揭示语感的内涵,并给语感下一个为多数人所易于接受的简明定义是件不轻松的事,但视语感为一种高级的语言文字综合能力,却是大家的共识。在老一辈语文教育家那里,语感是作为一种心理语言学概念(一种对阅读心理的描述)提出来的,强调语感在语文能力结构中的作用;而语感教学论则把它上升为一种教学思想,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即教学论范畴提出来的,在理论和实践上视语感教学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和最终目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