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任不以身作则,失去感召力
学生面对班主任,用不着施加压力,多会听从班主任的指导。但是,要让学生敬佩班主任,提高班主任的人格感召力,班主任就必须善良正直,热爱生活,积极工作,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努力做到。
二、说话不算数,失去信任基础
班主任说话一定要算数,不能轻易对学生许愿,一旦答应了学生,就必须兑现——“言必行,行必果”。
三、批评、打骂,失去感情基础
人们常说“打是亲,骂是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面对学生的错误,适当的惩罚对于维护班级或者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需要的,但大多数的犯错的学生是不可能仅凭班主任的责骂就知错能改。事实上,班主任经常不停地批评、指责、挖苦学生,甚至见错就罚,张口就骂或是动手体罚学生,常常会影响他和学生的感情,学生也不会心甘情愿的服从他。陶行之说过:“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而不是武力。” 所以,班主任要真诚的关爱学生,深入学生中去,全面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相关情况:性格是外向型的还是内向型的,自尊心强还是不强,家庭背景怎样,人际关系如何等等。对违规学生,班主任要认真细致地查清其违规的前因后果,要多站在学生的角色立场上,本着理解,关爱,教育的目的,慎用惩罚,别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暗伤”。
四、不闻不问,或是一味迁就,失去原则性
学校是一个需要规则和秩序的场所,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不行,如果错误的行为没有受到一定的惩罚,或者是教师放弃了对违规行为的规劝,那么,学生中这样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比如学生在晚自习学习中看课外书,班主任仅提示他收起来并不做适当的思想教育的话,这有可能告诉学生:“看书并没有让老师很生气,收起来而已,看来,下次小心一点就是了,反正他不会收我的书。”此时,如果换一种做法,班主任先是收起学生的书——暂时做保管;后在办公室对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再次是约定一定的时间归还书。这样做会让学生明白:“首先晚自习看书,是不对的,老师会没收书的;其次,老师说的通情达理,做的合情合理。”
五、要求过多过细过死,失去可接受性
有些班主任认为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缺少行为规范。所以对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