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二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高二语文
第I卷(共30分)
一、选择题(12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强捍(hàn) 戏谑(xuè) 渐(jiān)染 责无旁贷
B、丧(sāng)乱 思忖(cǔn) 摈(bìng)弃 解甲归田
C、蛟(jiāo)龙 残垣(yuán) 炽(chì)热 和盘托出
D、矩(jǔ)形 窈(yǎo)窕 肖(xiāo)像 殉情枉法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一点蝇头微利,你们二人争的面红耳赤,太不值得了。
B、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C、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D、这是个坏消息,而关于我们这些当时相信黑洞的少数人,却是个好消息。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群论不仅对晶体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成为研究分子,原子,核子以及基本粒子对称性的 极为重要的工具。
B、《史记》中说战国时代“河山以东强六国。”这里的“河”即黄河。“山”即秦岭。
C、1950年,梁思成和居住在南京、曾留学英国的著名建筑学家陈占祥一起提交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提出在旧城外的西侧另辟新区。
D、1978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那年),由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成功地制定了美国宪法。
4、对下列各句没语病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它每天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入。
B、 英雄可歌可泣的壮举,猛烈地拨动着观众心弦,在极度激动中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
C、“尽管古代的一些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既然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因而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真理。”这是个由4个分句组成的三重复句,第一层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和第三层均为因果关系。
D、犯罪分子一面不断地变换手法,一面终究逃脱不了人民的法网。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
二十四桥何在
吴锡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可以说,在所有歌咏扬州的诗词文赋中,要数这一首最为脍炙人口,也最广为人知。尤其是后两句简直成了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事实上,很多人也正是从这两句诗出发,溯源而上,认识二十四桥,认识瘦西湖,继而认识扬州的。可是,在那些纷至沓来徜徉陶醉二十四桥景区美妙优雅的景色中的天南海北客中,又有谁知道,杜牧这首几成绝唱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悬疑千古的谜题:二十四桥所指为何?位居何处‘?岁月流转,和世间许多事物不知所终一样,事实上的二十四桥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的深处。如今来探究它的身世,只能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检索那些历朝历代留下的关于扬州的诗词文章,二十四桥的身影频繁闪现,这其中对其的记载、理解自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顾盼之间,就和春日里的扬州一样“乱花渐欲迷人眼” 了。细细梳理这些隐藏在纸本册页里的文字,大体可将其归纳为这样几种:
一桥说。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白石道人姜夔的那首著名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细细品味词中意境,当指一座桥无疑。与白石道人同处宋代的另外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如韩琦“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赵公豫“桥在大业间,今已倾圮”;吴文英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