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新概念] <br>
<br>
中国的农民有许多特点是值得称道的。他们善于动手,勇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会无所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1978年,党的11届3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采。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以后,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一方面是摆脱贫苦后的喜悦,一方面是新的追求中的尴尬。《陈奂生上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br>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反映农村生活的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学习《陈奂生上城》,首先应从文学反映生活的高度去把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的意义。其次应当重视小说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即借助行为描写和景物描写等手段来衬托人物心理。<br>
<br>
[资料显示屏] <br>
<br>
1.上城、转业和包产,使陈奂生经历了一番新的精神危机。长期困 顿在农村的懵懵懂懂的陈奂生,用惊疑的眼光看到了城市的一角,本来是普通的经历,对他来说简直变成了历险记。他用一个小农的尺度来衡量城市与乡村的差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