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30字。
3 陈奂生上城
●从容说课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辩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本篇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民群众。
小说共三部分,第一、二部分,写主人公上城卖油绳,表现追求中的喜悦和苦恼。“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吗?他满意透了。”“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然而,“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看”,他又“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又惭愧了”。第三部分则侧重写他的愚昧、狭隘、自私。他为五元高价痛惜从而有意弄脏招待所的新被褥等物品,“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好像因此就可以“找”回点什么。陈奂生的身上一面是向前的心性,一面是因袭而来的落后心性,而作者对比“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
本文重点难点在于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欣赏人物性格,要根据作家在文本中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分析。小说的主题历来说法多样,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在比较中,从文本整体着眼筛选出恰当的概括。
另外,本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作品结合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观照下得到解释。教读时,可通过与《项链》的比较阅读,了解中西文学作品心理描写的区别,了解高晓声在心理描写上的借鉴与创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本篇当代小说独具辩证特色的主题和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的分析,提高他们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