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陈奂生上城》片断课堂实录
李仁甫
师:今天我们学习《陈奂生上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4册第7课)。小说的结局,我们已经知道,他担心他老婆要跟他算帐。那么回到家,他肯定要交给老婆一本帐。这本帐他应该怎么交待呢?
(学生饶有兴趣地翻看课文,组合零星的帐目数字,并加以计算)
生1:收入——卖油绳7.70元。支出——付房钱5.00元;买帽子2.50元。
师:这一系列经济活动,分别是在什么活动场所发生的?
生2:火车站、招待所、百货公司。
师:其中正常的买卖行为是在火车站和百货公司发生的。卖油绳、买帽子是陈奂生事先计划好的事情。可是现在情况有了大的变化,在招待所他多化了5元钱。在向老婆缴帐的时候,他会如何解释呢?
(仅几分钟,学生的思维就很投入了)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模拟陈奂生的口吻,向他老婆进行解释。如果他老婆说“你疯了,竟然住进这么高级的招待所!”他会怎么说呢?
(由于不是一般的说帐,还要加上扮演,教室里热闹起来)
生3:老婆,你听我说,不是我要住的,我不得已啊!(众笑)原先只想卖了油绳赚了钱再买帽子,没想到油绳未卖之前商店就打烊了。帽子没有及时买,光着头感冒了——最近老是伤风打喷嚏,后来模模糊糊地躺在火车站的椅子上睡着了,等我醒来一看,我住进了招待所。你问我为什么要住进招待所,那要问县里的吴书记哩——就是那个秋天在我们生产队蹲了两个月、在我们家吃过一顿饭的吴书记!是他用吉普车把我送进去的。吴书记要去省里开会,无意中认出了我,然后帮我看病,最后把我送进他们的招待所。
师:刚才的发言太精彩了!你看书非常仔细,复述得很好,特别是抓住了“偶染感冒”、“巧遇书记”两个关键性的情节。本来卖油绳、买帽子,一卖一买,没有什么神奇的。但有了“偶染感冒”、“巧遇书记”两个重要的情节,陈奂生就被安排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招待所,其中“付房钱”的情节使小说更好看了。除了上面说的,本文构思的巧妙还体现在哪些情节上呢?
生4:火车站这个地点安排得真是巧妙,因为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使陈奂生巧遇吴书记变得合情合理。
生5:买帽子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可以折射出是生活的改善使他“今年好像变娇了”,寒流一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要买帽子,但油绳还没有卖出去,没钱,帽子买不成,所以才会“偶染感冒”。
生6:卖油绳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8块,这样付出5元钱的房钱就会心痛不已,从而引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
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扮演陈奂生,如果他老婆说“你真倒霉啊,住一宿就花了这么多钱!”他又会如何解释呢?
生7:本来我以为有吴书记的安排,不会叫我付多少钱的,甚至不要钱也有可能。可是哪里想到,那个柜台上的大姑娘给我开了“5元”的发票,使我浑身燥热起来。这叫我内心感到很不平衡!我本来生怕弄脏了被子;走地板时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摸着大皮椅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给了钱之后,我什么也不怕了,怕他个屁!反正我出了大价钱,我再也不怕弄脏地板;我在大皮椅上“扑通”坐下去,把它坐得瘪下去;脸脏时我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睡觉时我衣服也不脱。本来我准备早点回家,后来我决定困到足十二点走,心想能捞多少算多少。老婆,你说我倒霉,我不是捞回来了吗!
(大伙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你的成功!你抓住了付钱前后的“怕”和“不怕”,通过对比,反映了陈奂生的特殊心理。“怕”说明了陈奂生什么性格?“不怕”又反映了陈奂生什么心理?
生8:“怕”说明陈奂生爱惜公物,“不怕”说明陈奂生迁怒于物,任意作践。
生9:“怕”说明陈奂生生活节俭,有农民本色;“不怕”说明陈奂生也有本能的破坏心理。
生10:“怕”说明陈奂生老实、质朴、节俭;“不怕”说明陈奂生自欺欺人、自满自足。
生11:“不怕”还说明了陈奂生自私、狭隘。
师:同学们的答案真是丰富多彩。作为农民,陈奂生勤劳、俭朴,但在他的身上也有落后的小生产者思想或小农意识,那就是自私、狭隘、满足。但我想陈奂生的老婆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