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系小题,约7120字。
巴东一中2006年秋季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题 2006.10.6
命题人 向贤湖 审题人 杜万伦
(说明: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 选择题(45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罗绮(qǐ) 荡漾(yàng) 长篙 (gǎo) 青荇(xìng)
B.佝偻(lóu) 遒劲(jìng) 深邃(suì) 溯(sù)源
C.倾圮(pǐ) 眷(juàn)属 发酵(xiào) 寥(liáo)廓
D.漪(yī)沦 踟蹰(chú) 浮藻(zǎo) 应(yìng)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翡翠 绯红 终成眷属 油腻 B.迷惘 窒闷 婀娜随风 杂揉
C. 深邃 姿肆 星辉斑斓 睿智 D.渺小 惊蛰 不绝如屡 樊笼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A、吊(慰问)有忧 以乱易(交换)整
因(因为)人之力敝之 若不阙(缺少)秦
B、旅(共同)进旅退 去民之所恶(坏,不好)
当(处在)室者死 今越国亦节(节约)矣
C、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王之蔽(弊端)甚矣
将焉(哪里)取之 果(果然)行,国人皆劝
D、曾(曾经)不能疾走 今者殊(异,不同)不欲食
盛气而揖(作揖)之 大臣强(勉强)谏
4、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
A、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忌不自信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夫晋,何厌之有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我是一个新社会长大的人,亲眼耳濡目染于此事,觉得这事跟自己息息相关。
B.这次缉私斗争胜利,全靠武警将士的匹夫之勇和连续作战的大无畏精神。
C.把人与之间的关系异化成等价交换关系,这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南辕北辙。
D.小明对妈妈说:“我是少先队员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不能尸位素餐。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如《沁园春•长沙》就是现代诗歌。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7.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关系)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意思是:(这一切)激起思绪万端,试问广阔的宇宙无垠的大地,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意思是:同来的许多同志曾在这一带聚会、游览,一起回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死水”可以象征20世纪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旧中国的社会现实)
8、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与《战国策》编写体例相同,都属于国别体。
B 、《左传》记载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