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40个字。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 雷庆丽
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题是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的大问题。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对于初一新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全册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本课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中第一课,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在全册中占重要的地位。
学生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理念:
一、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贯彻课标精神应有个好的开头,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第一课,一定要打破常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引而不发,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和提倡探究性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运用他们的阅读经验、知识背景、人生感悟、生活体验等去感悟、体验、领会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和“水”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认识不足,待认识不断深化,才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这就是课文最后一节为什么说“无数座山”,其意蕴是非常深刻的。
三、加强朗读训练
学会朗读是本课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朗读也是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朗读应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了解学生的朗读水平,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要反复朗读,尤其是一些蕴含丰富的片断和语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表情朗读的表情。
四、精心安排教学步骤
1、引入:提问导入。
2、默读:默读勾出读不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3、朗读:包括教师范读、齐读、领读,自我激励朗读等。
4、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将问题集中梳理,抛出来让学生一一探究。
5、小结: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深层次探究的问题,教师的结论;学生参与情况的总结。
6、朗读:通过多次朗读及课文探究,学生水平有了提高,自己评价。
7、拓展:可用课本练习三,也可自行拟题。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通过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由谈“梦”导入新课
1、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