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00字,共2课时。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主备人:方颜开
教学目标: 
1.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的作用; 
2.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 
3.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激发珍爱和平、励志图强的情感,认识“和谐发展”这一当今社会乃至国际关系主题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方式: 
探究式研习。 
 辅助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一个人的遭遇》,它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普通人的
生活,尤其是他们的心灵上的创伤。这是从战胜国来说的。那么,战败国的普通人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
和战胜国有何不同?在战争之后,对他们应该怎样的关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当时的德国士兵的心态,这对我们对战争的全面理解可能有很好的帮助。 
     ―――――板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年),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年)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 
二、研习文本 
(一)整体认知 
请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几个问题:(投影) 
1.“我”是谁? 
2.“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 
3.“我”是不是在母校?  
 [明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