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0字。07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设计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 高考考查文言文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交际,听说读写都不用文言,(除台湾写应用文还有些地方用到文言)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文言是“听不到,说不出,读不懂,写不了”,那么高考为什么还要考文言文呢?  
  其实高考考纲的制定是由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大纲对中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方面有明确规定,认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熊江平语)其依据在于:  
  1、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2、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⑴、从汉字的发展方面看,辨析现代汉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  
  ⑵、从篇章方面看,多读优秀的文言作品,它那严谨的布局、简洁的行文对提高现代文写作水平有帮助。  
  ⑶、从文学鉴赏方面看,要了解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不可。  
  二、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  
  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教师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整体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复习积极性,又能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根据2002年版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一>、 浅易的标准:  
  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次常用词为主。  
  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并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  
  4、内容:同古文化背景知识联系松散,少用典故。  
  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比如去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部分完全遵照(考试说明)的精神,选取了《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中关于胡威的一段文字。(1)开头处加上了“胡质之子”四个字,使之符合传记文的一般格式,(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选文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没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除此之外,(3)从选文整体风格上看,《三国志》属于正史,这篇阅读材料属于较为典范的文言文的作品。因而可以认为,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有关胡威的这一段文字确为浅显形式的文言文。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二>、分要求:  
  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B级,考查理解能力)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试题中体现对分析综合的题目一般两道,分值6分,应该下大功夫,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不过在这块内容上授课难度大,尤其是年青教师往往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少。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1999年574字,2000年400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2001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1993年选自《新唐书-姚崇传》,主人公姚崇;  
  1994年选自《唐语林-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  
  1996年选自《宋史-郭永传》,主人公郭永;  
  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  
  1998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  
  1999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主人公苏琼;  
  2000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  
  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2002年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但就是这些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