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约3400字,此文从诗词“虚”与“实”两大角度谈对诗词的理解与分析,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答卷。
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与实
河南睢县高级中学 杨文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的含义,能正确使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
能力目标:虚实结合高考诗词鉴赏述语在诗歌中运用的外延。
德育目标: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
文化传统的文学形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的含义,正确使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答卷。
教学难点:虚实结合高考诗词鉴赏述语在诗歌中的运用的外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FLASH.swf)
教学分析:这是一堂高考诗歌复习课,高三的学生更在意知识的系统性,所以这节课从复习巩固到重点强化到归纳总结涉及的内容就显得庞杂一些,但主线还是清晰明朗的。同时也更贴近试卷,贴近高考。本课从诗歌表达技巧切入。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方法一直是学生答题中比较模糊的概念,有时因不会运用而造成不得分。本课试从景物描写的方式入手,切入虚实结合的概念,希望能给学生一个比较明晰的理解,进而正确使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
一、 导入:
我们知道诗歌贵在情,而诗人传情达意的载体是一连串的叠加的纷繁的意象。这些意象在诗词中则经常表现为一些可感的景物。所以我们分析诗词里的意趣或主题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忽略了其中的景物。都说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就是这个道理。就是因为景物在诗词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高考古代文化鉴赏部分才对景物设立了一个考的点。
出示高考要求: 关于古诗文鉴赏高考大纲是这样要求的: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我们知道表达技巧一般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描写方式在诗歌中常用的就是对景物的描摩,包括远近高下、色彩明暗、动静结合、正面侧面、虚实结合等。
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结合诗的内容,分析它的表达技巧。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应,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常碰到的虚与实的问题经常就是围绕着景物展开的。我们平时常说的虚实结合一般就是指虚景与实景的结合。
(提示试卷难点,真正为学生解惑。)
二、什么是诗歌中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