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30字。
文言实词复习学案
河北定州二中 郭晓欣
学习重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通假现象。
2.学习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题,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对义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2006年《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预测2007年,不论高考的结构模式如何变化,对这一点的考查仍将成为首选。为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中的含义”,需要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知识。
一、词的古今异义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这类词的演变情况是: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2.词义缩小。如“今”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4.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5.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
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义为旁边,如“河畔”“桥畔”,“畔”与“叛”同音,又可借为背叛,如“亲戚畔之”,“蚓无爪牙之利”本义是爪牙,其现在的比喻义为得力的帮凶和武士,并没有贬义。
如: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一词虽然出现多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这就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来确定。
三、根据字音推断词义,掌握常用通假字
解读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假的原则是“音同”或“音近”。因此,在一个句子中如果遇上不会翻译的“障碍字”,不妨联系上下文,根据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现象大胆推断,只要在具体语境中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是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鸿门宴》)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