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早读材料(第二十周)
(一)
一 成语(40例褒贬两用成语)
1 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2 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3 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4 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5 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6 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7 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8 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
9 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10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二 赏诗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三 文言文阅读
童贤母,姓罗氏,宁海童处士释卿妻也。罗为县旧族,贤母少丧亲,姿端厚,有识度,年十三归童氏。时处士之祖母高年而父母皆老,贤母事之孝敬雍顺,治产业,习女工,甚得归道。舅姑喜,家政一任之。祖母晚病,手足痹不能举,溲恶或时污床席,贤母躬抱持洗涤。饮食必执匙箸以进,久而不懈。
贤母有知能,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既而家浸盛,及处士蚤世,诸子长,娶妇生孙,一听贤母之教。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家庭之间,出内有法,长幼有伦,遇人有惠,待宾客有礼,于是贤母远迩皆称焉。
初,元季无政。大家以赀结长吏,出之租税,俾小民佃者代输,里正因而渔利。每亩征米四升,小民以为病。会贤母家为里正,催民租税,命减其半,不足宁出己粟以输。乡闾贫弱赖以不困。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日:“饥者众,而吾家幸有余,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若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于是长子遵母意,与诸弟行之。又白于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不责其偿。为之娶妇,使成家业。如是者二十余人。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属诸子解之。后或背负,绝不与较。至不义人戒莫近,事于不可者戒勿为。其揣料世事,明远甚,虽丈夫有弗逮也。家人指逾千,婢仆指称之,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无有怨者。
四 现代文阅读
细节的魅力
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妆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那个日本间谍看到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就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由此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这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上下一心艰苦抗战的无法遏止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
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解缙与胡广、吴溥、周是修、王艮、胡靖、方孝孺七位名士相约要为建文皇帝死节,以标千古风节。退下来后,解缙便悄悄支使家人“你去瞧瞧胡广是什么动静”。家人回来说“没什么动静,见胡大人问‘猪喂了没有’”解缙听了这话,心里猛一轻松,说“一猪尚不肯舍,况肯舍生命乎”于是心安理得地活了下来。最后,只有方孝孺壮烈而死,周是修被杀,王艮服毒自尽,而胡广等四位,老老实实做了“贰臣”。
五 作文素材(守信篇 事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