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20个字。
课题 石榴 作者 郭沫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过程方法 1.通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听记熟悉了解石榴同学的介绍,来了解石榴的特点。
2.通过阅读其它作品或作品片段,来促进学生对课文文体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品位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揣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设想 1. 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感悟。
2. 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作者笔下石榴的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 搜集图片,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学生 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展示石榴图片或实物)
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曲原》、《蔡文姬》等。《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作者以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
1、 听准字音。
争妍(yán)斗艳 奇崛(j ué) 枯瘠(jí) 犀(xī)利
琢(zhuó) 安普剌(lá) 金罍(léi) 盎(àng)然
皓(hào)齿 丰腴(yú)
2、思考:作者是怎样构思全篇的?
四、整体感知,初步分析课文。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1、 要求学生圈出出标志性语言,理清课文的情感脉络。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2)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仅仅几句话是难以言尽石榴的“最可爱”的,那么石榴究竟美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