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9460字。
如东县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卷2007.2
高 二 语 文 命题人:胡恩泉
(选修+必修,所有学生必做)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一卷从第1页至第4页,第二卷从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将第一卷答题卡和第二卷答题纸一并交监考老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
第一卷(共30分)
注意事项:
1.作答第一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并将考试号和考试科目用2B铅笔正确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2.第一卷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作(zuō)坊 螫针(zhé) 果梗(gě ng) 长歌当(dà ng)哭
B、栖(qī)居 谂(shě n)知 蕴藉(jí) 偃(yǎ n)仰啸歌
C、创(chā ng)痕 凸现(tū) 汲(jí)取 攒(cuá n)三聚五
D、隽(jù n)秀 倜傥(dǎ ng) 船坞(wù) 殒身不恤(xuè)
2、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形骸 纹身 莞尔 众口铄金
B、筵席 谍血 干练 相辅相成
C、濒临 撕打 座落 世外桃园
D、萌孽 矫正 震颤 流殇曲水
3、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能多看玛丽·居里一眼或能凑上去说几句话,男生们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但她对这种热闹不以为然,她每天去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求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
B、DNA序列的差异,将有助于人类了解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因而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特点”对症下药。
C、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又怎能不让鲁迅先生痛心疾首。
D、最近台岛演艺圈内爆出丑闻——许多艺人吸毒,媒体纷纷抨击这些自毁前程的人: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颓废堕落。
4、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机遇,是百尺竿头的欢呼,胡适一觉醒来,已经是名播九州的新进思想领袖。北大何幸,沙滩红楼何幸,胡适身后,又迎来了李大钊。
B、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与艺术是很不相干的,他们认为,科学追求的是严,艺术追求的是美,一个是灵感的发挥,一个是理性的演绎,二者南辕北辙,没有共通之处。
C、在国内同行的广泛支持下,通过项目设计组努力工作,终于把中山歧江公园设计成一座别具一格的城市公园。
D、经过我能做到的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个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下文节选自《科学的发现》,读后完成5-7题(9分,每题3分)
我愿意提一下人们可能认为进入创造过程的几个要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任务是简单的,如果我可以过分简化,那么科学发现由遵循波普尔的分界原则的陈述猜测或假说组成,即猜测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而假说根据其结构甚至可以被一个想像实验证伪。因此不存在纯粹经验的发现。科学发现的过程总是包含着先于事实的经验实验的猜测,在这一点上,波普尔是完全对的,根本不存在纯经验的发现。
大约在10年前,我已对在细胞新陈代谢中起一种特殊调节作用的某些酶的特性发生了兴趣。在第一次尝试分析这些调节作用的机制时,我们用文献资料表明这种调节相互作用依据酶活性的经典理论很难理解。现在的文献资料表明,这种理论无法解释调节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当时所做的只是提出这样一个事实:在调节酶的特例中,实验事实否证了经典理论。在试图提出另一种解释代替它时,我们指出调节相互作用具有非重叠的不同位点。因此调节有赖于作为一个整体的酶分子的构象转换。
当我们再来考察积累起来的文献资料时,我们就进入了创造过程的第二步。我们意识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