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字,共1课时。
今生今世的证据
桑榆
一、教学设想: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明显不同,作者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是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因此我拟由作者的生活经历引出本文的情感特点,抓住每一个能表达情感和作者思路的词语来分析感知。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3、通过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家是人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露出物与场景的个性化,体验作者的感情。
2、把握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手法。
【教学难点】:
1、 文本中所表现出的物与场景的强烈个性化的写法。
2、 深入理解“人为什么要怀疑自己的过去”, “人有何证明自己的必要”。
【教学方法】:
研读法。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按照文章的行进顺序,朗读体会,理清作者的思路,感知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乡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某个处所,它跟经度纬度无关,跟土地肥瘠无关,跟贫富无关,它只跟人的心灵相关,是远离之后难于割舍的眷恋,是五步一回头的伤感,是对韶华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叹,是追怀往事的怅惘。——情感意义
故乡只跟人的精神相关,它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哲学意义
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 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他就是刘亮程 。
2、简介作者刘亮程经历
在新疆沙漠边有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树木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一切都在不慌不忙中接近一种自然生存。刘亮程,就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三十八年。读书,种地,当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他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这村子。2000年,他也因为这样的文字在全国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随之,他去了县城;接着,去了省城…… 刘亮程说:“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我中断了这种生活,我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