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br>
教学目的:1、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课文的“形”,并领悟蕴含于 “形”中的“神”, 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r>
教学重点: 1、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br>
2、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br>
教学难点: 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br>
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br>
教学过程 : <br>
一、启导<br>
1、投影有关故都北平的多媒体画面,营造气氛,引入新课。<br>
2、学生齐背杜牧的《山行》。提问:同样是描写秋天的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这种感受是如何得来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给你感受又是什么?<br>
投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r>
小结:许多文人骚客在表达自己感情时,总喜欢选择景物作为媒介,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br>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它传递的情既不同于前者的热烈,也不同于后者的凄伤,那么作者笔下的景又是什么特征,它传递了作者什么样的情?<br>
二、自读<br>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本文写了什么景?传递的情是什么?阅读时请标记景物的名称,即使是一些一笔带过的物名。<br>
三、点拨 <br>
1、提问:本文的景物特色和作者要传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用书上的原话表达。<br>
明确:本文景物特色是清、静、悲凉。(点拨:出现的位置是首句,快速阅读散文并把握要义有个诀窍是“瞻前顾后”,即要注意文章的首尾段,因为这两段往往是体现作者意旨或文章中心的段落。)<br>
2、提问:作者选了哪些景或物呢?(提示:注意一些一笔带过的物名。)<br>
讨论明确(投影) :详写的景有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