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10个字。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季彩凤
【内容提要】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文言文占了近一半的份额。然而由于文言文距今久远,学生学习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文言文教学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以及应付考试,较普遍的做法是学完文言文后将其中的特殊用法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词类活用归为一类,通假字归为一类,特殊句式归为一类等等。今现将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已经奠定了基础。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实词和虚词。实词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某个词属于某个词类相对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分工。比如名词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形容词常作谓语、定语、和状语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但是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蹄”字本是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做谓语。又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其中“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做宾语。这就叫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课本中共有这些句子: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第一册《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第一册《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第一册《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第四册《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三册《六国论》)却,使……退却。
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三册《石钟山记》)鸣,使……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