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语文教育的情感魅力
湖南省邵东县两市镇第三初级中学 蒋博平
教学中我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无动,理何以真晓?无情感意向,何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情感的潮水,何以撞开思维的闸门?
教材中的各类课文,或多或少其实都贯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既有着一个情感结构,或外显、或内涵,或是爱国之情的抒发,或是亲情友情的抒写,或是美感、愉悦之情的流露……
不妨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做过大略的归类:
其一,爱国之情类:《最后一课》、《枣核》、《老山界》、《挺进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谈骨气》、《梅岭三章》、《木兰诗》、《北京立交桥》、《故宫博物院》、《活版》、《友邦惊诧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次讲演》、《岳阳楼记》、《沁园春·雪》等……
其二,亲情友情类:《羚羊木雕》、《散步》、《背影》、《我儿子一家》、《我的老师》、《周总理,你在哪里》、《回忆我的母亲》、《一件珍贵的衬衫》、《藤野先生》、《出师表》等……
其三,美感愉情类:《从百草原到三位书屋》、《春》、《海滨仲夏夜》、《济南的冬天》、《桂林山水歌》、《社戏》、《荔枝蜜》、《桃花源记》、《驿路梨花》、《听潮》、《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 核舟记》、《口技》、《海燕》等……
从以上列举的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所选的文章涉及文艺类和科学类,各种题材都有,每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能产生一种优美感,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着读者。当我们深入其中,细细的体会,揣摩着作者通过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情感线索,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相应的情感走向时,那么,就可以说我们在进行实际的深入的情感教育,其产生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你会看到,学生被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而洒落一串晶莹的泪珠(《背影》);在沉痛的气氛中,认识母亲勤劳的一声,从而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热爱人民、忠于革命的激情的领会(《回忆我的母亲》);在一声声急切而深情的呼唤中,为我们共和国的好总理而悲恸、自豪(《周总理,你在哪里》)……
伴随着情感而来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理解的深入,还有学生人格的升华,道德情操的陶冶。
对这样饱含感情的作品,如果教师只是采取冷冰冰的思路分析,就不可能真正深入内容;只有辅之以情感结构因素,发挥情感的作用,才能真正全面的深入内容,从而体现语文教育的情感魅力。
语文知识本身得天独厚的情感魅力,给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施情感教育的载体。教师要利用课文内容本身包含的矛盾来设置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个个叫学生见之生情,视之有趣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尝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如一个教师在分析《包身工》一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时,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包身工如何遭受“打杂的”之流的痛骂毒打方面,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重大主题。这个教师抓住了以下一段话让学生去体会:“在这个千百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怎样使学生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段激愤的抒情和深刻的议论呢?他抓住“20世纪”和“16世纪”这两个时间概念不同的词所产生的矛盾现象问学生:“在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下服役的,为什么是16世纪的奴隶?古代人还在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岂不是咄咄怪事?你们说怎么理解?”这个石头一丢进学生智慧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