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00字。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板书课题)。
  这篇课文我读过、教过多次,但每一次与它接触,就好像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每当读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时,总是让我难以释怀……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文的最后。 
  (投影: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教师朗读投影的内容) 
  师:这一句话中有两个词总是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有谁能猜出吗? 
  生1:我认为可能是“车辙”和“脚印”。 
  师:为什么? 
  生:“车辙”代表我,“脚印”代表母亲。 
  师:(指名提问)你同意她的这个感觉吗? 
  生2:我也是选了这两个词。作者因为身体受到伤害之后,只能坐在轮椅上到地坛里度过他许多痛苦的日子,他母亲一直对儿子放心不下,远远地跟随着他。所以,这两个词实际上象征了母子俩的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 
  师:非常好。如果从全文的内容看,第一、二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怎么拟呢? 
  生3:我给第一部分用“我的车辙”,第二部分用“母亲的脚印”来做小标题。 
  (同学们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现在让我们沿着史铁生的车辙,走进地坛,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读了这篇散文以后,你觉得哪些文字直扑你的眼睛,打动你的心灵? 
  (给学生2分钟时间思考、整理) 
  生4:(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我认为这段文字写出了地坛的荒芜与衰败。这与作者残疾后的糟糕心情十分相符,让我看到了一个绝望的年轻人的内心。 
  师:他正是带着孤独而痛苦的心摇着轮椅走进地坛的。 
  生:所以他才会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在人口聚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生5:(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作者在地坛想了几年才想明白的一个道理,使我看到了一个人要穿越死亡是多么不容易,也更想知道他后面的人生是什么样子。 
  师:事实上他想清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6:不管上帝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都应该坦然面对生死。 
  师:所以,当他进地坛的时候,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7:孤独寂寞。 
  生8:淡淡的伤感。 
  生9:不应该是淡淡的,因为他有过死的念头。 
  师:一个人何以能把生死看淡?课文中有没有相关的文字? 
  生10:我觉得是在第五段。(读) 
为心灵阅读的声音 
  ——点评《我与地坛》课例 
  上海市南中学 唐功亚 
  上海光明中学 李敬东 
   
  唐:《我与地坛》一文的教学给了我们许多启发。首先是教学突破口选得极好。课文的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史铁生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给母亲带来过忧虑和哀伤。当老师幽幽地说出“这一句话中总是有两个词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有谁能猜出吗”,学生便怦然心动了。然后顺着“车辙”和“脚印”走进地坛、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世界。我们不能不为老师的智慧叫好! 
  李:我赞同唐老师的意见。教学有意打破课文结构,从最后的一句话讲起,而学生根据认知水平的高低都可寻找答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