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320字。
1.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教学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们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作者介绍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课前预习准备: 
A、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每个词语抄三遍,词语解释抄一遍) 
袅袅、安之若素、一应俱全、温馨、闲言碎语、休憩、摇曳、黯然失色、萦绕、落叶归根、陶冶 
袅袅:本文指烟气回旋上升的样子。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 
泰然:形容心神安定、不在意的样子。 
一应俱全:一切应该有的全有。 
温馨:温暖芳香,充满温情。 
陶冶:比喻用良好的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学识等以积极的影响。 
黯然失色: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或形容内心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本文中的意思取前者。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要有一定的着落和归宿。现多比喻客居异国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土。
二、研讨课文 
1.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C写法分析 
三个层次结构清晰,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2.我们一起去看看作家周国平对家的感悟。
2.石缝间的生命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蕴含的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 
2.品味文章生动隽永、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结合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感情人生。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然而,大自然并非对第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有些时候,生命所面临的自下而上条件是异常艰难、严峻苛刻的。然而能在种种困境中顽强自下而上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非凡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振动了作者的心,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 
二、解题 
1.同学们看到过石缝间的生命吗?请简要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说: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灵活地调控,注重生成) 
2.思考:文章描写了哪几种石缝间的生命?对于这些生命,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 
三、初步阅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边听边思考。 
2.讨论解题中提出的问题。 
明确: 
    文章描写了石缝间的野草,山花和松柏三种生命。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怀有感动、敬畏、惊叹之情,文章第一节就告诉我们:石缝间的生命,常使我感动的潸然泪下。(对于感动、敬畏、惊叹这些情感不必要求学生答全,可以在以后的分析中见机解决。) 
四、研读课文 
1.看到这些石缝间的生命,作者为什么会感动得潸然泪下? 
   (解说: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分别讨论有关野草、山花和松柏的相关章节。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对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或补充,但切忌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分析:这个总是的解决有两个关键;一是要分析石缝间的生命生存环境是怎么样的,二是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