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60字。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逍遥游》导学
学习导引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5、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不食人间之五谷,游乎四海之外
——《逍遥游》课文导读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庄子·天下》是一篇出自庄子后学的哲学史性质的论文,文中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说的则是否定客观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齐物论》里。)
课文节选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庄子极其巧妙地利用了古代关于鲲鹏的神话传说,赋予全新而又非常深刻的意义。鲲鹏这一形象在庄子的笔下成了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它完整、充分地表现了得道之士的超越精神的意义。
第一,这种精神有最远大的目标。文章说大鹏“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极言其志向的高远,不仅如此,实际上它的目标不是固定的,有限的,而是无限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此语喻示了这样一个意思,求道、与道为一,是一个不断地超越有限的价值、没有终结的无穷过程,是精神无限地飞升的过程。
第二,精神凭借无比巨大的动力向着自由飞升。庄子意识到“夫子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因此以非凡的想象力极其夸张地描绘鲲鹏之硕大无朋,他称大鹏是由几千里大的鱼——鲲——变化而来的,而其本身又是几千里大,背若泰山,翅膀若天边的云。这就喻示了超越的精神有深厚博大的内涵,而求道者也不是等闲之辈,而是超群绝伦的,有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追求的巨大的内心冲动和精神力量,否则是不可能开展逍遥游这一非同寻常的精神历程的。
第三,精神的求道和飞升,要排除世人的非议和嘲笑,鄙弃世人所珍视的价值观念,挣脱它们的束缚。文章以蜩、学鸠和斥鴳指那些目光短浅、志趣低下的世人,不仅如此,还拿它们来比喻那些胜任职务的官吏、乡中品行非常卓越的人士、道德为国君所赞赏、人格为国人所信任的人;甚至鄙视上述人士的价值观念的宋荣子和御风而行的列子仍未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因为他们仍然有的待,即仍然依靠某些观念或事物,还没有完全摆脱束缚。作者竭力夸张大鹏的形象的宏伟,以衬托那些昆虫鸟雀的渺小,目的是贬低和鄙弃世人所推崇的价值:即功名、利禄、地位、财富、狭隘的道德观念等。在庄子看来,这些都妨碍逍遥游,即妨碍人们的精神飞升。庄子认为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得道,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可见,精神的飞升是精神的解放的过程,是主观精神排除外来的压力和世俗的价值观念的过程。
第四,精神的飞升,气势磅礴,锐不可当,能冲破一切障碍和束缚。文章说“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