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00字。《宋词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了解宋词的特点。
2、 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 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方法:背诵、鉴赏、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雨霖铃》
1、 教师示范朗读全文或播放配乐诗朗诵,学生朗读。
2、 简单介绍作者和解题: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补充注释:[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暮霭]傍晚的云气。 [沉沉]深沉。[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3、 在大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诵读并鉴赏词(词的内容和主要写法)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像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像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像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