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380字。
赤壁赋说课稿
涛声
【讲解】
《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因苏轼在黄州时先后写过两篇《赤壁赋》,故以前后区分。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没有薪俸,连住的地方都成了问题。幸好一位在黄州做事的好友替他请愿了一块荒地,让他耕种、造屋。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又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仍然能保持一种潇洒脱俗、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据载中国远在一万年前(五千年前)的“人皇氏”(即黄帝)时期,就发明了天干地支记时法。这是一种六十进制的记年法。推算起来,壬戌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既望,古代以农历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既”是已经,已经过了十五。(《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即十月十五。)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无可解释,然极有情趣,《核舟记》记核舟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凑成一联(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情趣与理趣、静态与动态相得益彰。◎属zhu3,倾注,引申为劝酒。辞海引此例。◎《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注释:月下想念一个漂亮的姑娘。佼(音嚼):姣之借。美好貌。僚(音辽):美丽。窈纠(音咬脚):谓妇女行步舒缓。劳心:思念。悄:忧。懰(音刘):妩媚。忧受:舒迟之貌。慅(音草):忧愁,心神不安。燎:明也。一说姣美。夭绍:体态柔美。惨(音草):忧愁貌。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人把天空划为二十八星宿,星宿和地理区域相对应,称为“分野”。斗宿和牛宿属于北方七宿。斗,也称南斗。与北斗七星一样,南斗六星在天空中的形状也很像斗,故名,但南斗的范围和亮度较之北斗则有所不及了。牛,古称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