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80字。
1、《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一 学习这篇回忆录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二 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浓厚的特色,了解对藤野先生赞扬、怀念的原因。
三 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三课时。
二 通过预习做好词语的注音、注释工作,并对不理解的内容提书面问题。
三 本文涉及的背景等有关材料较多,教师可分条写成书面材料,课前交课代表,由他分派学生择要出资料墙报,或在班组黑板报上分期刊出。与课文关系密切的材料,可指名学习熟记,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发言介绍。
四 本文语句含义在理解上的难点较多,教师可结合学生所提问题,结合难点,予以重点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五 本文以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按结构线索串讲为宜,朗读环节不可放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简介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写本文时的处境。
二 简介《朝花夕拾》。
三 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讲析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桦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划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生活片断,写于一九二六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一九○四年)。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说,“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 教读新课
讲述:指名学生朗读“预习提示”前三行,教师补充:鲁迅先生追怀往事,在1926年2月到11月间,写了十篇散文。这些散文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总题《旧事重提》,到1927年5月编辑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看注①,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拾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在这组文章里,作者饱含爱憎,以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为线索,记叙了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片段。记叙中褒贬分明,使回忆和感想结合起来。其中,我们学习过的及比较熟悉的文章有哪些?提问,回答,明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册学习过。比较熟悉的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等。这个散文集开头有小引,末尾有后记。《藤野先生》是十篇文章中的第九篇。
《藤野先生》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作者为什么去日本学医呢?他的目的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摘自《呐喊·自序》,课文21页注①也有提及)文中赞扬了日本的学者藤野先生,抒写了对他的深沉的怀念。
文章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自己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来记叙。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指名朗读第1—3段,要求思考:本文题目《藤野先生》,这第1—3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