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40字。
《文学意境的特征》教案
2007、3
上海市紫竹园中学 张新珑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领会、鉴赏抒情性作品意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 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
重点: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评析方法,学会有条理、有层次地说明观点的写法。
难点: 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想象,由物生景、由景生情、由实而虚,真正步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充分领略意境之美,咀嚼作品的无穷意味。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一个普通人“黄河水从哪里来?”,他可能会回答“黄河水从山上来”,或“黄河水从青藏高原来”,甚至可以更具体地说“黄河水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可是诗人李白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明显违背了现实生活的逻辑,但正是这一句“失真”的描述却一句千钧地凸现出黄河的巨大气势和宏伟气象,这不顾事实的夸张和虚构展现出黄河在世人心中留下的真实的震撼性体验。同样,“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也于生活的真实不符,但却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极度苦闷。这就是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明显区别,文学语言中的词语往往被赋予特定的、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既然如此,文学作品的构成也就蕴含着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暗示等心理体验,因而文学作品的语言比日常语言更富于心理蕴含性。那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过程。
我们来看几首诗PPT演示:如张孝祥《卜算子》“独自倚危栏,欲向荷花语,无奈荷花不应人,背立啼红雨”,此处之荷花已经被词人孤独寂寞之情浸染,成为词人心中希求排遣苦闷的佳人的象征;《红楼梦》第七十回有诗云:“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诗中之“花”也已经是浸透着悲怆之情的“憔悴”之花;贺铸《清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中“烟草”、“风絮”、“梅雨”就像弥漫词人胸中的愁绪,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些诗词中的花、草、风、雨与日常语言中的花、草、风、雨已经不完全相同了,而是更富于心理蕴含性,赋予了作者的主观情思。
再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这些语言已不同我们平常生活语言的意义了。这种经过作者艺术加工而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氛围,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
“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渊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易经》和《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提问1:“意境”是不是只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有绘画、音乐)PPT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