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意境的特征<br>
<br>
<br>
无论是李白<<早发白帝城>>中那洋溢放还之喜的长江行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那饱含游子漂泊之基的深秋黄昏,还是<<静夜思>>中那激人缕缕乡愁的床前月光,<<江雪>>中阵阵孤冷的寒江独钓…… 这些有若身临其境,令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的意境。<br>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论概念,一直是我国艺术家和批评家所探讨的对象。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中中国意境论早在刘勰和钟嵘的论述里已见端倪,但是意境论的创立和形成,还是盛唐以后的事。首先提出“诗境”概念的是王昌龄,他甚至使用了“意境”这个词,当时是作为诗境三境中的一境提出来的。王昌龄在《诗格》中写道:<br>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br>
从先秦<<易传>>的“立象以尽意”、庄子的“象罔”、直到近代的王国维的“真景物,真感情”,乃至现在人们所常提的“情景交融”,这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意境一词被赋以多种不同的涵意,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并且也由此引发对意境准确内涵的争议。北师大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则抓住意境一词的本我色彩,对其定义为“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个定义当中就较为准确地给意境定下一个前提与三个特征,一个前提是抒情性作品,在一般的说明文、政论文、应用文中就见不到所谓的意境创造了。三个特征则分别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无穷的韵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