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小说阅读
中考试题分析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拼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外!”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 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蹬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节选自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1.“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一句中的“硬”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2.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的”的什么性格特点?试想像“坐车的”的心理活运动,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
答:性格特点: ,心理活动: 。
3.从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答:祥子的痛苦来自:(1) (2)
4.文章最后将哆嗑的祥子比喻成“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分析
(一)语言是信息反馈的载体,因此,近几年考题逐渐增加,而且成了必考的题型。第一题是考定语、状语在句中的修饰、限制作用的。文学作品中定语、状语在句中主要起修饰作用,题是“硬”字是修饰谓语“放……”,就可以告诉考生方法;阅读句子时,去掉“硬”或添上“硬”,比较体会;用另外一个词替换“硬功夫”,比较体会;还可以结合生活用“硬”字造句,比如“硬不做作业”等,让考生结合考题的情境思考,因为难以忍受的痛苦才“硬不做作业”,抗拒父母或老师,当然表现了不顾一切的反抗心理。“类比造句” 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好方法之一
分析人物性格,除了要注意人物的外在特点,内在特征和重点特征外,就是要注意变化特征,把握脉络,注意变化的人物关系,因为人物活动必然要跨越一定的时空,那么就会有变化。第二题的前一问就是分析坐车的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性格。因此一句一句的分析,然后再组合概括出答案,是这类试题解题的重中之重。后一问,就要我们考生善于走进作品的社会环境,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走过角色去“设身处地”的思考,才不会想当然地答题,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第三题很容易,因为任何人的痛苦,首先都来自外在的,外在的环境恶劣,外在的人际关系恶劣,才会造成内心的痛苦。这是由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过程。
第四题,实际上是要考生会感受“自然环境”。“风雨中的树叶”只能在风雨中哆嗦着,痛苦不堪,无法反抗风雨的揉蹂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为自然环境比较明显,客观性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容易联系人物,联想答案。
(二)提高小说阅读的能力,提高中考小说阅读题的得分率,最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是能够“走进去”,还要能够“跳出来”。
“走进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小说时“走进小说的时代,走进作品的环境”,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想当然”地回答问题。比如,2002年广东省的中考试卷第4题的后一问“试设想‘坐车的’心理活动,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很多考生回答:我是顾客,我是上帝,你就应该拉我,你还应该提高服务质量……信案提供的信息,顾客就是上帝,提高服务质量,都不是上个世纪初习惯用语。这种答案,显然是把“坐车的”“拉”到了现实社会中来了。
“走过去”就是要求学生(考生)阅读小说时“走进角色,走进作品中人物的世界”。就如同演员那样。千万不可以凭自己的喜怒哀乐、个人好恶去回答问题。还举上例,很多考生回答:“你他妈的也不睁开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