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50字。
《干将莫邪》《劳山道士》《诗词五首》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温梅开
【课堂点击】
《观刈麦》赏析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一身经历了代宗、德宗等七朝。曾任过周至尉江州司马、杭州刺史、太子少傅等官。白居易前期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为之编辑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诗人当时三十六岁。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两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此读者也给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结尾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字词句段】
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山河破碎”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前一句是追记过去。诗人于德元年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当时元军进逼临安,形势紧急。景炎二年(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旦夕。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里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提醒读者,诗人的离愁不仅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