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300字。
 马     说                                           韩  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品位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寓意。 
2、了解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三、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自主、讨论、探究 
五、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本文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申奥的成功和加入W TO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空前的成就,我们的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了,建设离不开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呢?这不是只看表面的,要真正有眼光的人才能识别出来。人们把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称为“伯乐”。其实,历史上的伯乐倒不是能识人,而是能识马。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宿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那么,伯乐在课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这是我们在学本文时要思考的问题。 
二、 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思考每自然段的内容。 
[说明]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段:“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以上段落内容学生说出意思即可。
三、 写作背景介绍: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11年——16年(公元795年——800年)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相求擢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 结合注释,指名学生翻译课文大意。教师适当进行指导。 
五、疑问探究: 
1、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说明]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