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为鄂教版语文七——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供中考复习使用,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约70450字。
鄂教版七——九年级文言文阅读
湖北省崇阳县桃溪中学 程正祥
七年级
●阅读《两小儿辩日》, 完成练习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 ②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 )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④孰为汝多知乎(通“智”,智慧)
2.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孰为汝多知乎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故东徙
C、而日中时远也 面山而居 D、及日中如探汤 伤未及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2)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多智慧呢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4.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_
5.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6.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孔子不能决也
7.“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8.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认识自然,探求客观规律,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9.对两小儿“辩斗”的问题,你能正确回答吗?
答:能,如①早晨太阳以地平线及树木等为背衬,所以显得大;中午太阳以天空为背衬,所以显得小。②早晨太阳光斜射在地面,所以凉;中午太阳光直射在地面,所以热。;
●阅读《晏子使楚》,回答问题。。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齐之习辞者也(熟练)(2)今方来(将要) (3)缚者曷为者也(同“何”,什么)
(4)何坐(犯罪) (5)齐人固善盗乎(本来)(6)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
2. 解释下面的句子。
(1)吏二缚一人诣王。 两个官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那儿去。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爱偷盗吗?
3.“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想羞辱晏子,从而想羞辱整个齐国。
4.选出与“齐人也,坐盗”中“坐”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B )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族诛连坐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视不理
5..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
A.吾欲辱之,何以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B.齐人固善盗乎? (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C.圣人非所与熙也。 (陈述语气,相当于“吧”) D.寡人反取病焉。(感叹语气,相当于“啦”)
6.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 D )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
7. 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例:善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的原因只是看看晏子是不是“齐之习辞者”,且最后晏子反驳后并没有恼羞成怒;恶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是经过周密布署的,且目的是想借羞辱晏子羞辱整个齐国。
8. 结尾处写“王笑曰”,你觉得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答: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
9.面对楚王提出的诘难,晏子以“水土异也”立论,得出齐人善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的结论,有力的批驳了对方的论点。
10.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刻出晏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答:机智善辩。 楚王潜心谋划,突然发难,而晏子针锋相对,从容应答,结果楚王“反取病焉”,在鲜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形象。
●阅读〈〈蜀鄙二僧〉〉(清●彭端淑),按要求答题。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贫者语于富者(告诉、说) (2)子何恃而往 (凭借、依靠) (3)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1) 以告富者(把)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2)吾欲之南海 (往、去、到) 富贵家之书 (的)
(3)贫者语于富者曰(对)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 (4)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茅庐(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