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70字。
浓浓思乡情,谁解愁滋味?
————《乡愁》说课
新乡市第七中学 李振华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浓浓思乡情,谁解愁滋味?” 所说的课文是《乡愁》。
一、说教材
本诗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首诗。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然而却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诵读理解本诗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深刻的主题和近趋完美的形式,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深刻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由背景引申开去,激发学生探索作者、探索乡愁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理解本诗所包蕴的文化内涵。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小提琴《思乡曲》结合画面及古诗词,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诵读感知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试读整体感知、范读体会情感、再读学会方法、齐读走进诗人。
3、诗文联想法。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改写,体会画面中所蕴涵的亲人之爱和家国之思。
4、诗歌欣赏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一般的欣赏诗歌的方法,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三、说学法
1、听。听音乐,听范读。
好的学习方法,其一便是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去学习。
2、说。说主题,说特征。
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本首诗中潜在的艺术价值,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3、读。读中赏,读中悟。
诗歌的欣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欣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
4、写。写所想,写情趣。
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我分为了以下五个板块。
(一)、古诗配乐识乡愁
1、导语:
乡愁,是我国浩瀚诗歌海洋中的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诵大屏幕上的诗句,让我们共同走进乡愁诗的殿堂,共同走进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播放如泣如诉的二胡曲《江河水》,随着音乐一幅幅图片相继展示,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既领略了古典诗词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游子思乡之情和乡愁诗的特点,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诗句如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