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10字。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海燕》教学设计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茅山中学 陈飞英
[目标定位]
高尔基的《海燕》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可以说《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是经典之文,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必读课文。考虑到《海燕》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而散文诗的文体要求是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所以一直来我都以朗读作为本文的教学手段,可是由于本人的朗读水平有限,《海燕》中所蕴含的激情无法通过自身的示范朗读向学生作完整的传达,虽然也试着让学生读,但没有老师的指点,学生的朗读也无法完全融入作者的感情之中。为此上完此文总觉得遗憾多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死气沉沉。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本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再读《海燕》,突然发觉《海燕》不仅是一首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流动感的画,何不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暴风雨孕育图、暴风雨迫近画和暴风雨来临画?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提炼本文记叙描写的线索、海燕形象的分析和海燕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的定位,无疑指导了整个教学法过程,确实在课堂教学法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上个学期我们一起阅读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对高尔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痛苦和磨难有着充分的了解。今天我们再学习高尔基的一篇散文诗《海燕》。这篇散文诗写在1901年3月,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这首散文诗发表后,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列宁、斯大林称它为“战斗的革命诗歌”。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基的《海燕》。
二、 走进文本。
1.播放配乐的《海燕》朗读带。要求学生凝神、静听、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结束。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课文中的插图?老师的绘画欣赏水平真的很低,分不清这白黑相间的线条是乌云还是波浪,同学们能不能替老师添上颜色?
“一石击起千层浪”,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几个调皮的学生不动笔先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