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90字。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诵读歌咏黄河的诗句导入。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
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二、整体感悟
1.听《黄河颂》演唱,撩拨情绪,体味黄河精神,确定朗读基调。
2.看黄河影像片段,说黄河整体印象。
3.谈创作背景,作情感铺垫。
三、品读鉴赏
1.学生分层次朗读《黄河颂》,集体评议,并适时进行语言、层次、主旨等方面的鉴赏。
2.语言赏析要点:
①抓比喻修辞,让学生从课外搜集的历史、地理的知识角度对“摇篮”“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加以理解。
②抓精辟动词,如“奔”、“掀”、“结”、“劈”……作朗读指导。
③抓反复句子,如“啊!黄河!”
3.层次赏析要点:
①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②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一句将“颂”黄河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诗人从哪三个方面“颂”黄河呢?
(黄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家园的屏障、精神的滋养。)
③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4.主旨赏析要点:
点拨:1948年,毛泽东曾和周恩来等人乘坐小木舟过黄河,面对滔天的江水,他心潮澎湃,沉思良久,深深地感叹道;“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言犹在耳,好一个不可藐视的黄河,好一个不可藐视的中华民族。任何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血脉和精神,所以,歌唱黄河就是歌唱我们这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