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30字。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语言技巧。
2.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3. 通过理解课文,加深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预习课
一、疏通字词
默契(qì) 泛滥(làn) 怪诞(dàn) 亘(gèn)古 谰(lán)语
蕻(hóng) 镐(gǎo)头 田垄(lǒng) 污秽(huì)
嗥(háo)鸣 蚱蜢(měng) 斑斓(lán) 炽(chì)痛
二、介绍背景
1.“九一八”事变。
2.东北三省。
3.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就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生他养他的故乡,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立下了他的对土地的誓言,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预习作业
仿照课文第一节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家乡特征的意象,运用恰当的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抒发对家乡深情的爱。
第二课时 新授课
一、导入
(在上课前放歌曲《松花江上》)
“九一八”事件后,富饶的关东平原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四处流浪。他们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九一八”事变十年之后,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番壮怀激越的“土地的誓言”。
二、检查作业
目的:让学生通过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自己家乡的美丽和丰饶,进而感受课文作者对广大的关东原野炽痛的热爱和强烈的思念;并为下面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作铺垫。
方法:请学生读自己的仿写,再请学生评。
(过渡到下一环节:下面我们来看端木蕻良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