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80字。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德育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家庭,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感知课文内容
①听朗读,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②学生带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a、文种出现了哪些人物?
(母亲;我;妻子;儿子。)
b、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步步引导:一家四口人去散步——产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吧——背起母亲和儿子。)
c、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以谁为纽带组建起来的?
(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分歧”?这个“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
b、儿子为什么又偏偏要走小路呢?
(因为小路有菜花、桑树和鱼塘,有意思,小孩特别好奇,特感兴趣。)
c、“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联系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