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橡树》课件PPT31张,图片丰富,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活动丰富,生动有趣,教案约6000字。
致橡树
湖南株洲九方中学 刘国富 原创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诗歌创作。
【教学重、难点】
1、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教具】
1、朗诵法;2、讨论法;3、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同学们对传统的爱情有何理解?
教师总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婚姻上实行父母包办、一夫多妻,由于生产力落后以及封建礼教束缚、男尊女卑等,在客观上造成了“重婚姻、少爱情”的情形。正如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所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世代演绎了多少精典的悲喜剧!你知道多少爱情的精典传说?
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香消玉殒;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化蝶双飞;
因为爱情,蕉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化鸟相呼应;
因为爱情,许仙与白素贞,千年等一回;
因为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剧回响至今。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爱情诗《致橡树》,来共同了解一下诗人舒婷笔下的爱情观。
2、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起她的一些抒情诗开始流传。文革后,其诗作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引起注目。1981年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现为中国作协会员,福建作协理事。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
3、“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海子、梁小斌等。
二、诵读感受
1、教师范读全诗并正音
慰藉(wèijiè) 戟 (jǐ) 流岚(lán )
虹霓(ní) 霹雳(pīlì)
2、听录音
3、齐读
思考:
木棉和橡树分别象征什么?
木棉:女性
橡树:男性
4、请同学分角色读(男、女、合)
思考:
本诗的爱情观?
三、赏析诗歌
爱情是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1、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2、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通过哪些意象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3、老师小结明确:
①凌霄花——“攀附富贵型”
由学生找出并总结凌霄花的特点:“攀援”、“借高枝炫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攀附富贵型。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找出作者的否定语句――“绝不像”。
②痴情的鸟儿——“单方痴恋型”
由学生找出并总结痴情的鸟儿的特点:“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单方痴恋型。找出作者的否定语句――“绝不学”。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味奉献型”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由学生总结共同点:她们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这是一种“一味奉献型”的爱情。木棉对此,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4、诗歌创作训练: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省略了后面的句子,请补充。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