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赞美》课件PPT23张,图片丰富,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活动丰富,生动有趣。教案约4200字。
赞  美
湖南株洲九方中学 刘国富 原创

【教学目标】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化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通过诵读吟咏和讨论分析,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3、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
2、领会现代派诗人质朴、含蓄、凝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教具】
1、朗诵法;2、讨论法;3、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寇的铁蹄肆意地践踏着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诗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灵魂。

 二、作者介绍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文学系,1953年获芝加哥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他的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穆旦是《九叶集》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他的诗作最触目的特征是“丰富的痛苦”。诗歌主要创作于四十年代,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年),《穆旦诗集》(1947年),《旗》(1948年)等。
抗战爆发,他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千里至昆明。他目睹了苦难的农民,他忧郁地反思。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及抗战以来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创作于1941年12月的《赞美》,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抒发了深沉、热烈的情感——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对祖国深沉的爱,对民族强大的深情期盼。
1942年5月,他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朗诵训练,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1、学生朗读,正音听朗读录音带
2、齐读感知
3、听录音感受
4、个读感受
――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四、思考讨论,赏析诗歌

第一层(1节)  
――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的展现眼中所见。第一个句号:写土地。第二句:写耻辱里生活的人民。“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