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70字。
初中
背影
邹城市第九中学    八年级     语文     李烨
教学目标
一、阅读课文,感受文章蕴含的浓浓亲情。
二、品味文中饱含深情的语句。
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珍爱自己享受到的亲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蕴含的浓浓亲情,品味饱含深情的语句。
教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预习,阅读全文,解决字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蕴含的亲情。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里,大家时时都能感受到爱的温暖,有亲人的、朋友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背影》一课,感受一下朱自清先生从他父亲身上得到的爱。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916年暑假,朱自清先生考上北京大学预科。这时,他的家境已大不如以前,他父亲的差使交卸了,家中经济比较困难。朱自清为减轻家庭负担,将“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考入北大哲学系,这年冬天(文中的“那年冬天”),即1917年冬天,他的祖母在扬州病逝。回家办完丧事,他父亲为了谋生,要匆匆赶往南京谋职,朱自清也要回北大,因而同行至南京。《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们父子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朱自清那一年20岁,写作本文时28岁。
2、出示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chāi)         狼藉(jí)      簌簌(sù)     迂(yū)
蹒跚(pán shān)     颓唐(tuí)     琐屑(xiè)     箸(zhù)
指名注音,订正后齐读两遍。
4、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写了几次背影?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通过对背影的描写,可看出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
(4)文章写了“我”哪些反映和感受?从中可看出儿子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交流,提问后订正。
(1)作者通过对几年前回乡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感念之情。
(2)全文写了四次背影。第一次在文章开头,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揭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第二次是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背影的刻画,此处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第三次是对父亲离别时背影的描写,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浓浓的离情别绪油然而生,包含无尽的牵挂;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呼应文章的开头。
(3)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无限的疼爱之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