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90字。
背影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3、 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
2、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小黑板)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象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象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你太晚了。”
(学生阅读短文谈感受)
(导语)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长,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层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儿子,在事隔八年之后回忆关于父亲的一段往事时,在他的心中会是怎样的感觉。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简介作者朱自清。
1、学生根据预习所掌握到的资料谈谈对朱自清的认识。
2、教师补充:①“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
②民主战士:不领“美援”救济粮。
③自称扬州人:祖籍江苏东海县,定居扬州。
(二)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朱自清时任清华大学教授,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朱鸿钧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三、解题
(一)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