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00字,共1课时。
十五《诗经  蒹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
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在诗中的运用。
3、积累两诗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议;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1、理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培养学生研究发现能力。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课文
首先,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其次,由教师朗诵一首由《蒹葭》改编的现代诗歌。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
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
踏过河岸,你看到了什么?
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
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
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
是梦······
大家刚才欣赏到的这首由台湾女作家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还有那首小诗,都是根据《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来的。
《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投入地朗读全诗。
二、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散读,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
2、背景音乐响起
(1)请同学朗诵全诗;
(2)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三、分析全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同学们的朗读颇具感染力,下面就请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
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地(无结果)
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这种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诗经》中“赋”的语言结构形式。
四、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
(1)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