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00字。
《蒹葭》是一首美丽的诗,同时也是一个难解的谜,诗中苍茫朦胧的秋景,飘忽不定的伊人,诗人追寻的未果均为这首诗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朱熹就此诗曾云:“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明其何所指也。”4《诗集传》5这颇具艺术魅力的神秘色彩激发了后人无穷的想像力,各种阐述如潮水般涌出,此消彼长,总结起来,较为知名的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为求贤说,清人汪凤梧说:“《蒹葭》,怀人之作也,秦之贤者抱道而隐,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以蒹葭起兴而怀之,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庶几一遇之也。”二是求爱说,近人余冠英认为此诗“似是情诗。男或女词”4《诗经选》5。此外,林兴宅则认为《蒹葭》“所表现的企恋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的象征”4《艺术魅力的探源》5。以上阐释不可谓无理,但总给人隔靴搔痒之感,而未能真正触及这首诗的灵魂。究其根源,乃是因为这些阐释都是从主题层面入手来把握此诗的,而诗,作为一种“内视点文学”,是“诗人在心灵天地中的独白”,“诗的旨趣不在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而在世界看起来是什么样子”4吕进《中国现代诗学》 5,加之中国传统诗论有“无理而妙”!的说法,因而对中国传统诗歌而言,分析诗的主题思想、象征意义倒不如从心理层面上感受诗歌的情蕴、透视诗人的心灵。由此观照《蒹葭》,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蒹葭》颇具情节性,有时间的流动和地点的转移,它用诗的形式和语言娓娓诉说了一
个关于“追寻”的故事。因而捕捉诗中有关“追寻”的信息,并透视其背后的心理内蕴,
或许能一窥《蒹葭》的真实面目:
一、从追寻者身处的环境看。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4《文学小言》5,景物的描绘往往是诗人进行情绪暗示的一个重要方面。《蒹葭》开篇即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将追寻的时间设置于露重霜浓的秋日清晨,让自己置身于苍苍茫茫的芦苇丛里。然后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至此,一幅迷离清苍的秋景图便跃然于眼前,迷惘感伤的情绪也扑面而来,不可阻挡。
二、从追寻的对象来看。伊人是诗人苦苦追寻的对象,但其身份却模糊不清,诗人未交代她<他=相貌如何、体态怎样、年龄几何,而且她<他=飘忽不定,不知她<他=居于何处,只知她<他=“在水一方”,因此她<他=更像是诗人梦境里一个飘忽的影子。伊人如此缥缈,诗人却将其认定为自己追寻的目标,这让我们联想到人生的青春期——— 一个爱做梦的年龄。人在少年时,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世界、把握世界,但由于人生经验不足,又对自身认识不够,常常是想有所为但又不知何所为,因而其所欲追寻的目标总显得模糊不清,呈一种混沌状态。这种情况往往使少年产生迷惘感,而这种感觉在很多作家描写青春期的作品中都有所渗透。比如近年风靡文坛、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名作《挪威的森林》,就用感伤的笔调抒写了三位年轻主人公——— “我”、“直子”和“绿子”在陌生于自己内心的现实世界中产生的迷惘感,可称做当代小说版的《蒹葭》。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可以说是零距离地贴近了少年迷惘感伤的心态:“萤火虫消失之后,那光的轨迹仍久久地印在我的脑际,那微弱浅淡的光点,仿佛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我几次朝夜幕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总是同指尖保持着一点不可触及的距
离。”再比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也讲述了少年在毫无指引的情况下兴高采烈地出门
认识世界,但却遭遇身心伤害,最终迷失方向的故事。
三、从追寻过程看。诗人对“伊人”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怕道路艰险曲折,一忽儿溯
流而上,一忽儿又顺流而下,失败之后,不轻言放弃,仍努力追寻,如此往复三次,整个过
程漫长<从“白露为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