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70字。
《琵琶行》
岳化一中 陈立军
教学目的:
一、欣赏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这首诗运用比喻描写琵琶音乐和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二、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的失意谪居情况。
教学设想:
一、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对照课文注解基本上了解课文大意。
二、课文由学生逐段试讲,教师点拨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的表达能力。
三、加强诵读,在第一课时和第三课时各放一次录音。
四、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和创作背景;序和诗的关系;歌行体的特点;运用比喻描写琵琶音乐和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初中时学过的《卖炭翁》导入。
二、作者简介:
1、指名介绍;
2、教师补充: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16岁时就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名动京城,29岁时中进士,抱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与此同时,他还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谕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从而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即元和十年,宪宗在当朝宰相武元衡以及大臣裴度等支持下,决心削平藩镇割据势力。各藩镇对此深为惧恨,以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为首的割据势力,派人入京行刺,武元衡被杀,裴度受伤。白居易对此义愤填膺,上疏请求急捕凶犯。权贵们对他的直言敢谏深为不满,借口他不是谏官不应越职奏事,又诬他行为不检,将他贬为江州司马——一个无事可做的九品文官。本诗就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次年秋天所作。后来,他升任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锐气大减,思想消沉,过着半退隐的生活。
他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应该〉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与元稹一起提倡“新乐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元白”,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的风格是流丽坦荡。
如:《卖炭翁》: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忆江南》: 日出江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钱塘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长恨歌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诗人逝世后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由此可见,本诗和诗人的其他诗作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传颂极广。
三、解题:“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有衍其事而歌之的意思〈在歌唱中铺叙记事〉。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指导小结:我们所学的三首唐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与其他律诗比较后,指名回答。(这几首诗都属古体诗,是七言歌行。特点:A、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或者说它章节不限,句数不限,字数不限,韵律不限,形式不限,是古诗中的自由体诗。B、题目中常有“歌、吟、行、引”等作为标志。)
四、讲解小序:
1、诗前有一个小序,请一个同学来介绍一下序的内容。
2、难点:左迁:古代尊右卑左,左迁是贬官。明年:第二年。铮铮然;象声词,指琵琶清脆的琴声。转徙:辗转迁徙,流转。因为:于是写,连词加动词。歌以赠之:以同“而”,连词,吟咏并赠送给他。
3、小结:序里交代了这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和诗人的心情,使读者对诗中的人物有个大概的了解,便于理解课文的内容。
我们还读过其他诗的序言吗?〈《梅岭三章》、《桃花源记》〉从这些序里可以看到有的序交代了创作背景。有的是诗歌创作过程的介绍,有的是诗歌内容的概述,所以诗歌的序是诗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对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在读诗之前认真读序的好习惯。
五、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即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一〉听录音,思考:
1、对照课文注解,试理解课文内容。
2、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中听到琵琶声的?
3、诗人是怎样描写琵琶曲的?
〈二〉指名讲第一段的具体内容。
“浔阳”两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景色,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来到了船上。“醉不成欢”:酒喝得多,但并不高兴。一个“惨”字,表现了当时凄凉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既是写眼前之景,点出了时间----初夜,又渲染了荒江冷月的凄清气氛,为水上琵琶声作了铺垫,更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表现了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悠然神往,写出了琵琶声的艺术魅力,只一句就暗含了对琵琶曲的评价,隐藏了一个“好”字。同时从感情上看,由忧转喜,设置了悬念,引起了下文。
〈三〉、讲读第二段:
1、串讲:“寻声”六句,即邀见琵琶女的过程 。“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心情。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后面的课文就知道,其主要原因是她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