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课堂上的“逍遥游”
朱新敏
近来翻看《大众电影》(2002年第十三期),一篇文章《奚美娟故事:行云流水的“自由王国”》引起了我的注意。1987年,已经功成名就的奚美娟随团去英国考察,所见所闻每每让她叹为观止。她发现,英国本地剧团演莎士比亚戏剧,比上海人艺演莎剧随意得多。他们的表演随意化、生活化,不拘泥于一招一式,但给观众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甚至完全融入了观众中。戏剧还可以这么演?从此,奚美娟的艺术观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使她的表演完全做到了贴近观众,贴近生活。有时剧团去学校等地演出,观众很多,吵吵嚷嚷,许多演员往往无法进入状态,但奚美娟有办法让自己进入状态,并让剧场安静下来。这样,她真正达到了随心所欲、行云流水、自由自在的境界。
我想起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少老师往往觉得上课很累,身心俱疲,学生也是如此。为什么付出那么多,而收获那么少?为什么一站到讲台上,本来很自然的人就拘谨起来?为什么课下融洽的气氛,就一定被正经八百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紧张所取代?我想,这恐怕与教师的观念有关。不少老师,一站到讲台上,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的角色是老师,现在必须严肃的上好课,于是笑容不知不觉消逝了,不经意间拉开了与学生的距离。还有人认为,教师就像一个演员,只有通过自己精彩的表演,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创设的境界。尤其那些所谓的公开课或优质课大赛,各种新潮教法的表演令人眼花缭乱,往往课堂上越精彩,师生就越疲惫。试想,戴着“面具”上课,隔着心交流,怎能取得好的效果呢?在看电影或电视时,我们总对那些夸张的、拿腔拿调的表演不顺眼、不耐烦,那么,学生对我们教师职业化的讲解、表演不也一样吗?
反观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他们的课堂上是没有那么多规矩的。学生可以随意坐着,可以不拘形式的与老师交流,甚至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老师很少预设教案,也很少站在讲台上,而是在学生座位间穿行,发表自己的见解,回答形形色色的问题。上课在这里不是负担,不是作秀,没有压力,没有拘束,师生之间平等和谐,课堂气氛非常轻松